支付方式 | 预订指南 |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戈行训练营(www.lzhzw.net)·敦煌新沙州旅行社网站
400-007-0068
工作日:9:00-20:00 周末:9:00-18:00

敦煌丝绸

时间:2019-08-14 10:13:04   作者:敦煌新沙州戈壁行 来源:敦煌徒步旅行网

丝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原料特性

现代工业丝绸,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蚕丝产品,主要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的组合体。

天然纤维

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粘液凝固而成。蚕丝纤维因蚕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种,其中有食桑叶形成的桑蚕丝纤维、食柞树叶形成的柞蚕丝纤维以及食木薯叶、马桑叶、蓖麻叶形成的其他野蚕丝纤维。桑蚕丝纤维和柞蚕丝纤维可以把长丝纤维的形态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长丝纱中,其他的几种野蚕丝纤维只能被改形为短纤维用纺织加工。在用桑蚕丝纤维和柞蚕丝纤维集束形成的长丝纱中,桑蚕丝纤维的长丝纱最重要,占天然长丝纱的大部分。

蚕丝结构

蚕吐丝时同时吐出两根蚕丝,但凝固成形后,它们会并合形成一根茧丝。茧丝的断面类似眼镜。每根茧丝中含有两根被丝胶粘结在一起的蚕丝纤维,称为丝素,即无胶的蚕丝纤维。它具有接近三角形的横截面特征,但形状与截面积大小并不均匀。

丝素也称丝素纤维,是最终得到使用的蚕丝纤维。

丝胶包覆在丝素纤维的四周,它的存在会对纤维的使用、加工和产品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根茧丝上的丝胶含量并不均匀,开始吐出的丝,丝胶含量低,结束时吐出的丝,丝胶含量最高。蚕丝纤维有比较完善的原纤构造,能充分表现天然纤维的优良品质。

化学组成

蚕丝属蛋白质纤维(Fibroin;シルクタンパク),又名:丝素蛋白。是一种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单基是α氨基酸。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RCH(NH2)COOH,由于其氨基位于紧邻羧基羧酸的α碳原子上,因此称为α氨基酸。由丝素分子的结构通式可知,在整个大分子链的不同肽基上,连接的侧基是不同的,这是天然蛋白质纤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组成蚕丝丝素的氨基酸共有18种之多,丝素蛋白含量约占蚕丝的70%-80%,其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丝氨酸(ser)约占总组成的80%以上。

改性

丝素蛋白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使用性能,但因为丝素蛋白分子中含有一定量的羟酚基及其它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光而变性,在紫外光照射下,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白度明显下降,随照射时间的增加,丝素蛋白泛黄程度也增加,特别是在有水存在下,泛黄更为严重 。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也大幅度下降 ,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丝素蛋白又难于染色和易于褪色等,为了使缺陷得以改善,必须进行改性,改性可以用生物学的基因方法来改善蚕的品种,也可以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加以改进,通常为化学改性和高分子共混两种方法。

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非天然纤维,分为再生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种。再生纤维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喷丝纺制成纤维状的材料;化学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纤维。丝绸中加入人造纤维,主要是为了使丝绸抗皱缩、防虫蛀、更易保存等。

人造纤维只有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人类都依靠棉、毛、丝、麻等天然纤维应用于纺织服装和其它生产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合成纤维先后问世,量大价廉,大大丰富了纺织纤维总产量和使用范围,成为天然纤维的竞争对手。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石油,但地球的石油资源30-50年后即告枯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和消费意识的改变,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和适应环保理念的全球大趋势,纤维产业也逐步向开发、使用天然纤维靠拢。各种新型纤维问世,如天然彩色棉、竹纤维、Lyocell纤维、PLA纤维、大豆蛋白纤维、蚕蛹蛋白纤维等,都具有天然纤维的特点,不仅性能优良而且环保。

特性

优点

第一:穿着舒适。真丝绸由蛋白纤维组成,与人体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

第二:吸、放湿性好。蚕丝蛋白纤维富集了许多胺基(-CONH)、氨基(-NH2)等亲水性基团,又由于其多孔性,易于水分子扩散,所以它能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或散发水分,并保持一定的水分。在正常气温下,它可以帮助皮肤保有一定的水分,不使皮肤过于干燥;在夏季穿着,又可将人体排出的汗水及热量迅速散发,使人感到凉爽无比。

丝绸不仅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还有很好的保暖性。其保温性得益于多孔隙纤维结构。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的,在这些空隙中存在着大量的空气,阻止了热量的散发,使丝绸具有很好的保暖性。

第三:吸音、吸尘、阻燃。真丝织物有较高的空隙率,因而具有很好的吸音性与吸气性,所以除制作服装外,还可用于室内装饰。由于蚕丝具有吸湿、放湿性能以及保湿性、吸气性和多孔性,还可调节室内温湿度,并能将有害气体、灰尘、微生物吸掉。另外,真丝纤维的热变性小,比较耐热,加热到100℃时,只有5-8%左右脆化,而大多数合成纤维的热变度要比真丝大4-5倍。蚕丝的燃烧温度在300-400℃,属难燃纤维,而合成纤维的燃烧温度在200-260℃,即易燃、易熔。因此,采用蚕丝纤维作为室内装饰的原料,不但可以起到吸音、吸尘、保温作用,还有起到阻燃功能。

第四:抗紫外线。丝蛋白中的色氨酸、酪氨酸能吸收紫外线,因此丝绸具有较好的抗紫外线功能。而紫外线对人体皮肤是十分有害的。当然,丝绸在吸收紫外线后,自身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丝织品在日光的照射下,容易泛黄。

第五:保健。真丝纤维的保健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其中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种氨基酸,与人体皮肤所含的氨基酸相差无几,故又有人类的"第二皮肤"的美称。穿真丝衣服,不但能防止紫外线的辐射、防御有害气体侵入、抵抗有害细菌,而且还能增强体表皮肤细胞的活力,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对某些皮肤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丝织工艺

缫丝

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成为织绸的原料。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制成生丝柞蚕丝。缫丝方法很多,按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决定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按缫丝机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立缫自动缫两种。按自动缫丝机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为定粒感知缫丝和定纤感知缫丝两种。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丝织生产使用的自动化织机主要有: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喷水织机和于生产多色纬提花织物的剑杆织机。

染整

染整是指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现代也通称为印染。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生产一起,形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染整质量的优劣对纺织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的影响。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工序。

精炼

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都存在于丝胶中。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在染色前将其去除。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丝胶受化学剂或酶的作用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并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经过这样的精炼,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脱胶又叫精炼,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生丝脱胶的程度须根据生产要求而定。

漂白

脱胶后的丝纤维应进行漂白以除去天然色素。否则,染浅色时,因天然色素的存在会导致成品色泽发生变化。蚕丝可利用各种漂白剂的氧化或还原作用进行漂白。对蚕丝在催化剂存在下采用双氧水漂白的工艺曾有过报道。二氧化硫脲是一种还原型漂白剂,其BOD和COD值都较低,因而可作为低污染的无毒漂白剂使用,但是,与保险粉相比,尽管保险粉污染严重,仍被大量使用。而TDU由于价格较高其应用却受到限制。

染色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染色就是使染料和蚕、坯绸等发生化学反应,让坯绸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用于丝织物染料的主要是: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还原染料等。用酸性染料染上的颜色比较鲜艳,染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活性染料染在蚕丝上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织物的染色方法随织物的品种而异,如绉、纱类织物用绳状染色或溢流喷射染色,纺、绸、缎类织物则用平幅挂染或卷染。

印花

一种色彩毕竟单调,除染色外,人们还采用印花技术使丝绸变得五彩缤纷。印花是指将染料按照设计好的花色印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常用的印花工艺有直印、拔印、防染。直接印花指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是的基本印花方法之一,可用多种染料共同印制。拔染印花,也称雕板印花,是一种使用雕白剂拔染的工艺,印染前先用具有偶氮结构的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将丝织品染色,再在色绸上按花样需要印上含有破坏色素的雕白剂制成的雕印(拔染)浆,经汽蒸后,印浆部位的地色便呈现白色,叫做"雕白"。

防染印花,就是将丝织品按花样印上"防白"浆或"色防"浆,待干燥后再行染色。由于花样部位有"防白"浆或"色防"浆中的防染剂,不会染色,而其余部分则全部上色。

整理

丝织品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整理工艺主要解决前几道工序遗留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两种方法。机械整理有拉幅整纬整理,汽熨整理,轧光等方法;化学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由纯碱及磷酸三钠组成的砂洗剂等,从而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处理过的面料不仅更适合穿着,丝绸的消费领域也由此而拓宽。

历史演变

初期发展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 ,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商周时期

商代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有限,但已出现了提花丝织物,这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手工业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丝绸生产技术比商代有所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此时中国丝绸也传进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 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蚕茧抽成的。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与发展的时期,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初实行"与民修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绸业建立起来,其产品主要满足宫廷与官府的需求;民营丝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知名度。丝绸产区较商周时期有所发展。西汉时期丝绸的生产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西南地区的蜀锦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产品。

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内地通向西域并连贯欧亚大陆的道路。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元朔三年(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中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汉代丝绸织物就是当时贸易繁荣的物证。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中亚地区。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替。剧烈的社会动荡、复杂的政治格局、持续的民族交融、广泛的国际往来,令丝绸生产虽发展艰难,但内涵丰富,面貌多样。这一时期,北方仍然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区,四川成都地区丝绸业一向发达,江南地区由于三国时的相关政策,开发丝绸业有了新的起色,经过南朝的经营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丝织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总的来说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尤其是文化上的开放,显示了这一时代雍容大度、兼蓄并包的风格。丝绸业也在这一社会基础上出现了发展高潮。当时重要的丝绸产区有三个:一是黄河流域,以河北、河南两道为主体;二是四川巴蜀地区,剑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划入本区;三是长江下的东南地区,基本形成三强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此外,西北地区丝绸的发展在边远地区中首屈一指,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的丝绸贸易十分发达,陆上丝绸商道更多采用一条偏北迂回的道路。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丝绸产品通过东海线和南海线,分别输往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欧洲。丝绸贸易的兴盛导致了丝绸技术的外传,至7世纪,东起日本,西至欧洲,西南到印度均有丝绸生产,基本奠定了日后蚕丝产区的格局。

两宋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北宋丝绸生产以黄河流域、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为重要产区,中晚期生产重心已转移至江南地区,但北方在高档丝织品生产上仍保持优势。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辽在夺取燕云十六州后开始发展蚕桑丝绸生产,金代统治区域的丝绸业虽遭破坏,但也维持了一定规模。

宋朝的官营丝绸生产作坊有相当规模,在京城少府监属下设置绫锦院、染院、文思院和文绣院,同时还在重要丝绸产区设置官营织造机构。东京的绫锦院,真宗年间有织机400多张,润州织罗务年产量万匹,新兴丝织业中心城市婺州,号称"衣被天下"。太湖流域"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 。两宋民间丝织业十分发达,除作为农村传统手工业以外,城市中的丝织作坊大量涌现,民间机户的力量不断增长。对外贸易方面,由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生丝与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

元朝时期

元代的统治者在统一中国之前,即对经济政策有所调整,注意保护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官方建立了农业管理机构--司农司,指导督促农业生产;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农书《农桑辑要》也在全国发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鼓励垦荒,实行屯田,使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西方的天文、历法、算术、医学传入中国,中国的罗盘、火药、印刷术也先后传到国外。中外文化交流和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促进了丝绸技术水平的提高。黄河下游一带的北方丝绸业得到回升,丝绸生产分工细致,织造技术提高;长江中下游的南方,丝绸生产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元代中期以后,产区格局有较大变化,北方地区的丝绸生产衰落,江南地区变得更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气候变冷使北方不宜于蚕桑生产,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种植也使得蚕桑业趋向集中。由于蒙古贵族对贵重工艺品的特殊爱好,元代设置了大量官营作坊,集中了全国大批优秀工匠,征调蚕丝原料,进行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是元代丝绸生产的重要特色,对民间丝绸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

明朝时期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明初采取了集中力量发展垦荒、兴修水利和振兴农业的政策,改变了元朝手工业奴隶的身份,大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世袭的手工业者除定期轮流应役外,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制造手工业品到市场出售,同时还减轻商业税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恢复,促进了蚕桑丝绸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明代已有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出版,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对桑品种作了科学分类;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的《蚕桑篇》,对蚕桑生产有全面论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当时丝绸生产最重要的著作。

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农崇俭,蚕桑丝绸业的产区范围有所缩减,但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区域性密集生产,其中苏、杭、松、嘉、湖为五大丝绸重镇。明代中期以后,社会风气渐趋奢靡,在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经营条件下,江南地区的丝绸工商业获得了极大繁荣。

明代官营织造业规模较大,除在南京与北京设立中央染织机构外,还分别在丝绸产区的苏州、杭州及全国二十多处地方设立地方织染局,供应宫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段匹。生产方式有"局织"和外发"领织"两种,局织是轮班徭役制,领织为民间机户,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元代有所松弛。

明代实行海禁,对外贸易为政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丝绸产品以朝廷赐赏的形式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明中期以后,海禁渐开,中国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和经由澳门地区销往欧洲。官府在广州、泉州、宁波等地设置"市舶司",垄断外贸,并明文规定不得私人与洋人买卖。

清朝时期

清初丝绸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康熙时采用了鼓励措施,丝绸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在地域上进一步向环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规模和水平上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

清代官营织造体系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买为主,总体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减,重要的有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合称"江南三织造",负责供应宫廷和官府需要的各类丝织品。民间丝织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专业性分工和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涌现出一批繁荣的丝绸专业城镇,产品种类繁多,内销市场繁荣。在对外贸易方面,清厉行海禁,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实行一口通商。尽管如此,中国对日本的生丝出口和对欧洲各国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仍然达到了相当规模。

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

民国时期

孙中山制订的《实业计划》,按当时中国4.5亿人的需要,列出了茧75万吨、丝7.1万吨、绸11.25亿米的发展目标;并在《民生主义》里提出"改良丝业来增加生产"、"把纺丝方法过细研究,把丝的种类品种品质和色泽分别改良",使之"中国的丝业便可以逐渐进步,才可以和外国去竞争。中山先生关于"如果中国的桑叶、蚕种和丝质没有改良,还是老守旧法,中国的丝业不止是失败,恐怕要归天然的淘汰,处于完全消灭"的警言,成为当时全国丝绸业界的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实业救国",要求兴办丝绸技术学校,发展蚕丝生产,增加丝绸出口。当时一些实业家积极响应,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技术,都有改进提高。丝绸已成为国家对外出口的重要物资,占到当时全国出口总值的20%以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蚕丝主产区,掠夺蚕丝资源,破坏中国丝绸生产。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又经历国共内战,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茧丝绸的生产、出口均是民国时期的产销最低点,整个丝绸业已呈奄奄一息的局面。

现代发展

国内发展

1980年到1990年的十年间,中国生丝产量从3.6万吨上升到5.7万吨,丝织物的产量增长了2倍多;丝织品消费量也从4亿米增长到了12.2亿米,出口的生丝占世界生丝贸易量的80%以上,绸缎也要占50%上下,重新争得了世界丝绸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丝绸业成为国家的创汇支柱产业,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中国丝绸行业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科技创新步伐也得以加快,尤其是电脑、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化信息处理获得全方位充分利用。最典型的实例是,电脑的普及使得缫丝工艺彻底淘汰了沿袭百年之久的立缫车,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丝绸行业自动缫丝的水平。利用电脑监测和辅助手段,可充分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企业经营模式。机电一体化更成为国际纺机发展主要特色,几乎所有提花机和大圆机等都已安装了电子提花装置。

丝绸生产装备的可靠性是国产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的症结所在。国产纺织设备在国内的销量只有1万台左右。但据保守估计,中国纺织行业每年纺织设备的需求量却高达2-3万台。

在原料应用领域,中国科研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诸如破译家蚕基因组之谜,成功地培育出天然彩茧;攻克了自动缫丝真空渗透煮茧技术难关;完全掌握了蚕丝纤维之超微结构;针对强制牵引所形成的家蚕丝拉伸性能之深入研究并获取成果;制丝副产品中萃取丝胶和丝素获得推广应用;成功开发乍/桑弹力真丝和膨体弹力真丝等全真丝差别化纺织新材料;电子纺丝法制备丝素功能性纳米纤维;丝绸用环保型新染化料与助剂及配套工艺相继问世。

织物结构方面,防皱、防缩、防褪色等丝绸难关的攻克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应用到了重磅丝绸、真丝乔其、仿真丝化纤绸、电脑绣花丝绒等,使产品附加值倍增。

丝绸纺织技术复合化也不断取得进步,主要体现:化学纤维的复合技术和加工技术;天然纤维相互间的混纺复合;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间的复合;多种功能整理的复合;多种织物的复合,如双层粘贴复合,镶拼复合,三明治式复合等。

中国丝绸业优势与差距并存。中国丝绸出口企业主要以量的增长来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丝绸市场价格的混乱。由于出口价格连年下滑,而今丝类及其绸缎出口价格只相当于十年之前的50-60%。实际上,中国丝与绸的出口长期陷于量升价跌的怪圈。虽然中国丝绸业拥有原料生产供应方面甚佳的有利条件,但在国际上却一直没有知名度颇高及市场占有率可观的品牌,国际上对中国丝绸的客观评价仍滞留在中国的坯绸只有经过意大利后处理或法国精加工之后,方能荣登高档时装服饰之列。

为此,自2002年起,中国丝绸协会开始注重高档丝绸标志批准注册工作。在此基础上,2004年国内丝绸行业将五种牌号的全真丝丝绸产品列为中国名牌,以及授予首批十七家企业高档丝绸标志使用权。高档丝绸标志的实施与推广,表明中国丝绸企业的产品正在进入一个从廉价低级产品向高端产业链领域升华的全新时期。

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03.1万亩,蚕茧产量64.9万吨,生丝产量16.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7%、5.4%和30.4%。"十二五"期间,中国年均蚕茧产量稳定在65万吨左右,丝及丝绵类产品总产量达12万吨以上,蚕桑经济收入超过200亿元,丝绸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真丝绸商品出口保持在35亿美元以上。到2015年,烘茧和丝绸印染领域单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以上,丝绸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缫丝企业实现污水零排放,茧丝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国际发展

一、产业调整改变丝绸生产格局

1、茧丝生产梯度转移

从总量上看,中国印度巴西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而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则相继大幅下降。

2、蚕丝生产趋于多极化

世界上有蚕丝生产的国家和地区65个,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近40个,在世界蚕丝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的有l0个左右。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丝绸业,蚕茧年产量达44万吨,最高的一年份曾达到70万吨之多,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印度茧丝绸生产发展迅速,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丝绸生产大国。泰国,越南,巴西,马来西亚等国也十分重视蚕丝业投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本国蚕丝业发展。

二、科技创新引导丝绸消费潮流

1、生产技术密集化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无菌蚕丝生产技术,研制了豆腐渣为主要成分的低成本人工饲料,打破了千百年来按季节生产的蚕业生产格局,且生产出的蚕茧具有白度好,出丝率高,可直接缫丝等优点。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用先进技术生产的"克隆蚕"、及基因移植技术、新型蛋白质材料、人工喷纺蚕丝等层出不穷,必将取代传统蚕茧生产方式。

在工业生产方面,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综合科技优势,在丝绸产品深加工技术上不断创新,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瑞士、西班牙等在长丝纤维原料,丝绸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具雄厚实力,引导着21世纪丝绸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除保留部分传统工艺外,生产工艺不断向技术密集型方向演变,向自动化,高速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2、丝绸产品多元化

国际丝绸新技术发展趋势是服用产业用、装饰用、军用、化妆用、医用等领域齐头并进。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先进蚕丝生产国,在蚕丝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如极细、特粗纤度蚕品种,蚕丝在食用、化妆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处于领先地位。日本还用蚕茧和蚕丝开发汽车装饰材料、隐形眼镜、人造皮肤等。同时,真丝、人丝、合纤多元融合,各种原料混纺,包覆等,使纤维的种类更加丰富多采。

3、服用性能时尚化

丝绸制品无论从面料,质地,花样,款式均与服饰流行趋势密切相连。丝绸科技界新近开发的弹力纤维,TenceI纤维,真丝绸隐形印花,丝绸艺术品等都代表着丝绸业时尚、流行和环保趋势。如真丝与羊绒混纺的针织品在国际市场大出风头,经混纺的丝羊绒大大改善了针织时装服用功能,成为备受西欧、北美客户青睐的时装新宠。新型功能性丝绸面料的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顺应了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多元化、复合化、时尚化的发展潮流,推进了丝绸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挤占市场加剧丝绸贸易竞争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丝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创新,加上人们对真丝绸天然产品认识的加深,丝绸消费将继续稳步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丝绸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1、丝绸贸易壁垒限制公平竞争

从整个纺织行业看,丝绸出口的贸易壁垒相对比较少,出口环境较为宽松,但同样一直受到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限制。同时,由于受纺织品贸易壁垒的影响,真丝绸棉、麻等纺织原料交织的交叉产品出口受到了很大限制。欧盟与美国是中国丝绸的主销市场,为抵制大量低价中国丝绸和丝绸服饰进口,避免对丝绸流通业的冲击,欧盟和美国在1994年开始相继对中国丝绸及服饰进口实行配额限制。1998年开始,欧美虽已取消部分中国丝绸产品配额,但仍然实施一定限制。日本为保护本国利益,对进口中国丝绸产品设限最多。随着国际市场丝麻、丝棉等混纺织物服饰的走俏,纺织品配额限制对丝绸服饰扩展产品和市场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各国纷纷挤占国际丝绸市场

丝绸消费遍及全球,中国和巴西是世界丝绸市场蚕茧和生丝主要出口供应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是世界丝织物主要出口供应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还是世界丝绸市场丝绸服饰的主要出口供应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和中国香港等几乎没有蚕丝业,主要通过进口生丝和绸缎等原料经深加工后供应国内外消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和北美一些国家则直接进口丝绸制品供国内消费。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各国纷纷瞄准全球丝绸市场,努力扩大本国丝绸产品出口。印度,越南等丝绸生产国的崛起和发展,将进一步挤占国际市场份额。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利用其科技优势,从中国、日本、巴西进口茧丝原料,经加工后再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中国丝绸服装出口的最具实力的竞争对手。

行业前景

中国丝绸行发展势头迅猛,丝绸产量居全球第一位,其中茧丝和绸缎可以主导国际市场生产和价格走势。产业主要分布在江浙、两广山东安徽、四川,不同区域产业之间协同作用有待提升。"十一五"时期,中国丝绸工业产值规模和销售规模均实现大幅增长。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辟国内市场,产销衔接持续好转,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发展平稳,势头良好。

健康型、功能性、个性化丝绸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丝绸纤维的底蕴优势正逐步得到现代人们的重新认可。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丝绸内销市场更是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虽然中国丝绸贸易额占世界的80%,但出口额的比重却由1985年的3.4%下降为2011年的0.19%,这表明中国是丝绸大国却不一定是丝绸强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和出口大国,中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提高丝绸产品科技含量,开发新的丝绸产品,满足新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未来国际丝绸消费增长的必然趋势。

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达到1203.1万亩,蚕茧产量64.9万吨,生丝产量15.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7%、5.4%和30.4%。

丝绸文化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四大名绣

苏绣

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

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

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分别在民国元年(1912年)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

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这样描述了广绣:"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展开

三大名锦

云锦

云锦指在南京生产的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各异 。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称作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

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蜀锦多以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以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蜀锦图案取材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 。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锦

宋锦起源于宋末,主要产地在苏州。纹样组织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图案花纹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流畅;色彩运用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制作工艺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宋锦实用性非常强,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

展开

帝王服饰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古国。中国丝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礼制的一个缩影。可以说,中国古代服饰是"分尊卑、别贵贱"的礼仪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现。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饰具有特殊的标记,需要有一套正规的服饰制度来加以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丝线的长度、衣料,都与礼制相关。因此,帝王服饰是整个服饰制度的准绳和基石。

"标准的"专用帝王服饰出现于西周。当时的统治者对于各类人等所着服饰已有严格的规定,且被纳入"周礼"的范畴。等级尊卑十分明显,不允许僭越。当时发达的纺织、印染生产技术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辅佐成王的周公旦,为巩固西周政权,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阶梯式宗法等级制度,以明示官职上朝、公卿外出、后嫔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并对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作了详细的明文规定,成为周代礼治的重要内容。

《周易》载:"天玄(天青色)地黄(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着服装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黄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为赤黄色的下裳。上衣绘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六章,类似于现代手绘服装,是画工用笔墨颜料直接画在布上的;下裳则用刺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纹图案。

周以前,帝王服饰即绘绣有上述十二章花纹,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图案,服饰上也就不再重复,变十二章为九章。纹饰次序,以龙为首,龙、山、华、虫、火、宗彝是手绘的;藻、粉米、黼、黻是锈上去的。其后的各个朝代,基本延续了十二章纹的传统图案,十二章逐渐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纹饰,它是中国古代王权的标志。十二章中的龙和凤,也逐渐为帝王专用,龙成为天子的象征,凤则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官员补服

在中国古代服饰制度中,最能反映丝绸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密切关系的,则是文武百官的补服。补服是一种饰有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与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其服饰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形式、内容及意义相同的补子。因此,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这有点类似于现今军官的军衔。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

内蒙古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从明代出土及传世的官补来看,其制作方法有织锦、刺绣和缂丝三种。早期的官补较大,制作精良,文官补子均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却只用单只立禽,各品级略有区别。

丝绸分类

十四大类

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绸面表现形状的绸品种划分14大类。其中除纱、罗、绒不论花部、地部组织外,其它大类均按地部组织为根据。每大类绸面都可具有素(练、漂、染)或花(织、印花)的表现。

:平纹组织,采用生织或半色织工艺,经纬一般不加捻或弱捻,绸面较平挺,质地轻薄坚韧。 :平纹或其他组织,经或纬加强捻,或经纬均加强捻,呈明显绉疚并富有弹性的织品。
:应用缎纹组织,绸面平滑光亮的织品。 :应用斜纹组织或变则斜纹组织,绸面呈明显斜向纹路的织品。
纱:全部或部分应用纱组织的织品,由甲、乙经丝每隔一纬丝扭绞而成的。 罗:全部或部分应用罗组织的织品,由甲、乙经丝每隔个一根或三根以上的奇数纬丝方扭绞成的,即谓罗。
绒:全部应用绒组织,绸面呈绒毛或绒圈的织品。 锦:应用缎纹、斜纹组织,花纹精致多彩绚丽的色织提花织品。
绡:应用平纹或收纱组织的轻薄透孔织品。 呢:应用各种组织和较粗的经纬丝线,质地丰厚,有毛型感织品。
葛:应用平纹、斜纹及其变化组织,经屈纬疏,经细纬粗,质地厚实,绸面呈横向梭纹的织品。 绨:应用平纹组织,长丝作经,棉或其他纱线为纬,质地较粗厚的织品。
绢:应用于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织品。 绸:应用平纹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织品。

三十五小类

主要是按绸面的表现划分:

1、双绉:就用平纹组织,经无捻,纬采用二左二右强捻丝,绸面呈均匀绉效应的织品。

2、乔其:应用平纹组织,经纬采用二左二右强捻丝,质地衡疏轻薄,绸面有纱眼和绉效应的织品。

3、碧绉,经无捻,纬采用碧绉线(20/22Dx3加S捻1600T/m,再并20/22D1根,加Z捻1600T/m),是细密皱纹的织品。

4、顺纡:经无捻,纬用单向强捻丝,绸面呈直向皱纹的织品。

5、塔夫:应用平纹组织,经纬先练染,质地细密挺括的熟织品。

6、电力纺:桑蚕丝(柞于蚕丝)生织平纹织品。

7、薄纺:应用桑蚕丝生织,平方米绸重在6m/m及以下的平纹织品。

8、绢纺:经纬均采用绢丝的平纹织品。

9、绵绸:经纬均采用抽丝的平纹织品。

10、双宫:全部或部分采用双宫丝的织品。

11、疙瘩:全部或部分采用疙瘩、竹节丝,呈疙瘩效应的织品。

12、星纹:应用绉组织的织品。

13、罗纹:单面或双面呈轻浮横条的织品。

14、花线:全部或部分采用花色捻线或拼色线的织品。

15、条:绸面呈现横直条形花纹的织品。

16、格:绸面呈现格形花纹的织品。

17、透凉:应用假纱组织,构成有似纱眼的透空织品。

18、色织:全部或部分采用色丝的织品。

19、双面:应用三重组织,正反面均具有同类型斜纹或缎纹组织的织品。

20、凹凸:具有凹凸花纹的织品。

21、山形;应用山形或锯齿斜纹组织,呈明显山形或锯齿花形的织品。

22、花:提花织品。

23、修花:经过修剪的提花织品。

24、有光:有光粘胶丝或半光铜氨丝的纯人丝织品。

25、无光:无光粘胶丝或无光铜氨丝的纯人丝织品。

26、闪光采用有光超光异形断面合纤长丝纯织或交织,呈闪光效应的织品。

27、亮光:采用金银钱(铝皮)纯织或交织,呈亮光效应的织品。

28、生:采用生丝织造,不经精练的织品。

29、特染:经或纬丝采用扎染等特种染色工艺,呈二色及扎染花色效应的织品。

30、印经:经丝印花后再行织造的织品。

31、拉绒:经过拉绒整理的织品。

32、立绒:经过立绒整理的织品。

33、和服:门幅在40厘米以下,或整幅中织有各40厘米以下的开剪缝,供加工和服专用品。

34、大条:经纬采用柞大条丝的平纹织品。

35、缂丝: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方式制造的平纹或其他组织的特种丝织品。

正规工商注册

正规旅行社许可证

价格公开透明

低价保证

品质线路 旅游首选

365天精选旅游线路

安全旅游保障

质监+紧急救援方案+保险

戈行训练营

咨询热线:400-007-0068

版权所有:戈行训练营(www.lzhzw.net)·敦煌新沙州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400-007-0068 手机:13309373638
电话:0937-8829006 8829005 8838032 8838023 8839849 传真:0937-8838023
活动联系:904961557@qq.com QQ:904961557 租用设备:MSN:530253305@qq.com QQ:530253305
敦煌户外旅游/特种旅游/探险旅游/敦煌户外/户外野营/篝火晚会/拓展穿越/帐篷睡袋/敦煌越野/敦煌徒步/戈壁徒步
技术支持:建站中国

甘公网安备 62098202000059号

友情链接:
建站中国 | 百色门户网 |